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会动态
鲤城区总工会聚焦“三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09 | 字号:

  近年来,面对鲤城经济结构不断转型优化,对高素质职工需求越来越大的实际情况,鲤城区总工会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立足“三化”为抓手,注重三个提升(知识提升、技能提升和学历提升),不断深化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力求以高素质职工队伍,为鲤城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人才保障。其中,鲤城区女职工周末学校获评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称号。 

  一、平台化运作。加强与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合作,整合资源,升级平台,构建全面系统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一是跨界合作。与泉州经贸学院、福建电大鲤城学院合作建设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职工学历提升基地,重点针对鲤城鞋服纺织、电子汽配等行业职工,搭建集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及资格鉴定、学历提升、技术创新研发等为一体职工教育培训平台。目前,已有百余人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发放学费补助14多万元;组织近200人参加电工、焊工、高空作业等培训,100余人取得上岗资格证。二是购买服务。加强职工之家培训中心建设,通过向专业培训机构购买服务,外包培训业务、聘请专家讲师等形式,经常性开设古城文化、闽南语、财务风险防控、瑜伽、健身操等各类公益讲座和课堂。去年以来,鲤城区职工之家举办闽南语培训以及各类健身和文化艺术等各类培训班共3000余人次参与。三是设点搭台。以鲤城区职工之家和君子兰美容美发学校教学点为核心,在全区设立分教学点、流动课堂36个,覆盖老城、新区各个领域女职工,形成“校、点、堂”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其中,君子兰教学点还设立产品室和美妆体验馆,可供女职工实训操作,为女职工更好的掌握技能,适应岗位打下坚实基础。自2012年成立以来,共计5000余名女职工通过技术等级鉴定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00余名女职工获得本、专科学历;3000余名女职工参加各类素质提升课程。参加培训的90%的女职工走上工作岗位,10%的女职工实现了自主创业,56名女职工在各类职工技能竞赛中获奖。 

  二、项目化管理。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工作品牌化、精品化。一是精心立项。制定《鲤城区总工会关于开展直接联系服务职工群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由工会领导干部带队,经常性深入一线,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沙龙等形式广泛了解职工需求和特点。各部室结合根据职工需求及各自的职责和业务拟定项目。召开主席办公会对部室上报的项目进行研究立项,做到以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创出亮点。二是机制保障。以不断完善的机制推动教育培训项目取得实效。如:针对职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建立“培训—竞赛—晋级”机制。争取与人社局合作,联合下发职业技能竞赛年度计划,将竞赛与职称评定和“技术能手”、“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的评选相挂钩。同时,聘请专家讲师,于赛前开展相应项目的专业技能培训。竞赛不仅是职工们切磋交流的平台,更成为了技能等级的上升通道,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高效“课堂”。2018年来,全区举办技能竞赛10场,培训职工300多人,其中,60余人获得中级职业证书。三是品牌升级。以创新促升级,创品牌,如:在传统职工书屋创建形式的基础上,探索在银行等公共服务场所推广建设职工图书漂流站,引导职工放下手机,回归和书本,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充电”。图书漂流站作为一种新型的共享“职工书屋”,打破了建设场所、藏书量等方面的限制,更加灵活、更易推广、职工受益面更广。目前全区共有全国、省、市各级“职工书屋”40余个,职工图书漂流站15个。目前,已打造了出了工仔课堂、女职工周末学校、工会大讲堂、非公企业学历提升百人培养工程、职工书屋、职工职业技能竞赛、职工技术创新等一批深受职工喜爱的素质提升品牌项目。 

  三、精准化服务。变传统的工会“上菜”,为职工“点菜”。以职工之需、产业之需、市场之需为导向,分层次、类别、工种进行定制化培训。一是菜单式课程。通过问卷调查、课程反馈、微信留言等形式,广泛征集职工培训课题,分别针对各个项目等年度计划表、课程安排表等。目前共有本、专科专业以及职业技能、文化知识、生活技巧、体育健身等各类课程40余个。同时,成立了一支由40余人组成的职工素质提升讲师团。二是自助式“点菜”。在培训形式上,采用线上“抢课”、团体报名、定点教学、流动课堂、送教上门相结合形式进行。培训内容、形式、时间及地点灵活定制,教育培训成为职工喜爱的普惠福利。去年以来,全区共举办各类培训、讲座70余场,其中,送课进企业32场。三是“手把手”教学。“名师带高徒”、农民工创业联盟、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人先锋号等为抓手,以各层级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泉州工匠”、“十佳鲤城工匠”及技能大师、技术能手为主体,发挥先进典型的言传身教、示范引领作用,发动企业工会组织协调技能尚未达标、新入职、新转岗的职工,与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创造能力的师傅结对签订协议,进行定期目标化培养,协议期满后由师傅对徒弟做出鉴定,再由本单位工会和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协议约定目标对师徒进行鉴定,达到目标则协议终止,未达到目标则适当延长协议时间,教学相长,全面提升职工队伍能力素质。目前,全区共有50家企业312对师徒结对签约,其中农民工师徒216对。培育出国家级“工人先锋号”1个、省级23个、市级39个、区级60个。创建了8家不同层次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区总工会 李秀红)